2025年5月24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中医病理质控中心及中日友好医院协办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多组学技术与中西医结合精准医学的融合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国内精准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精准医学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与现在医学的创新融合。
一、开幕式及嘉宾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赵悦副秘书长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首席专家李金明教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亮教授及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刘刚秘书长分别致辞。李金明教授强调,精准检测是精准医学的基石,需持续优化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马亮教授回顾了专委会成立以来的成果,提出未来将聚焦多组学技术整合与中西医协同创新,助力个体化诊疗方案的优化。刘刚秘书长指出,多组学技术融合为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提供了新范式,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成果落地,期待专委会发挥更大作用。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检验科娄金丽教授的主持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李金明教授进行了题为《高通量测序(NGS)与实验室自建检测(LDTs)》的演讲。李教授系统梳理了NGS技术的发展脉络,从边合成边测序技术到肿瘤、遗传病及病原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强调其在单基因病诊断和癌症靶向治疗中的核心价值。他指出国内外LDTs监管政策的差异,并针对国内现状,呼吁平衡技术创新与临床合规性,优先解决性能确认、成本效益优化及人员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检验科袁玉亮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胡炎伟教授分享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审核要点》。胡炎伟教授围绕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技术审核展开系统阐述,内容涵盖质量管理发展史、技术审核要点、审核工作流程以及审核工作内容四大模块。他从实验室分区、设备校准、人员资质和质控流程四方面解析了技术审核核心要求,强调标准化操作程序(SOP)和动态性能验证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灵魂”。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潘玥教授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方合志教授就《氧化磷酸化功能检测技术进展》进行分享。方教授详细介绍了氧化磷酸化技术检测方法及进展,讲解了氧化磷酸化检测与疾病的关联及其在肿瘤代谢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介绍了氧化磷酸化的功能研究,并预期该检测技术能在精准化医疗、转化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赵艳教授的主持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张瑞教授以《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及规范化》为题进行了讲座。张瑞教授以WHO“ASSURED”标准(经济、灵敏、特异、简便、快速、便携)为框架,分析了核酸快检技术向POCT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比FilmArray和Unyvero平台在ICU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案例,张教授提出全封闭、一体化设备可显著缩短检测时间,但需强化标本质量管理与交叉污染防控。针对基层医疗场景,张教授建议开发小型化、低成本的检测模块,并通过共识规范推动技术下沉,同时强调核酸快速检测技术与传统微生物培养、mNGS技术的互补性。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高颖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市中医病理质控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病理科主任张平教授进行了题为《DSP技术及其在诊断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的学术交流。张平教授系统阐述了数字空间蛋白质组学(DSP)的技术原理,通过空间原位分析整合蛋白质组与转录组数据,实现组织切片中18000个基因和100余种蛋白的高分辨率检测。以食管鳞癌研究为例,DSP技术揭示了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精准定位免疫细胞浸润与耐药相关分子标志物。该技术在肿瘤分型、中医药复方机制解析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未来可推动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从“单靶标”向“空间多组学整合”的范式升级。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闫有圣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司文喆教授分享了题为《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分子诊断新技术及研究进展》的讲座。司教授深入探讨了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对生殖健康的严重危害,强调传统检测方法因灵敏度不足易导致漏诊误诊。她重点介绍了实时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指出其不仅能基于无创样本检测,还能够显著提升灵敏度,并支持快速判愈,已被国内外指南列为优选方案。此外,她分享了整合微流控POCT设备与AI预警模型,构建覆盖基层的感染性不孕防控体系,推动精准诊疗与早期干预落地的工作进展与经验。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谭延国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霞教授以《多组学驱动泌尿肿瘤免疫治疗响应的精准决策》为题进行演讲。李教授提出基于整合基因组、转录组及免疫微环境多组学数据构建泌尿肿瘤免疫治疗响应的预测模型,并基于临床队列验证其预测效能。她强调需开发动态监测技术,实时追踪治疗中肿瘤异质性演变,为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她预期泌尿肿瘤免疫治疗响应预测模型的未来方向包括结合单细胞测序与AI算法,以最大程度优化精准决策框架。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王云帆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彦琼教授以《异构数据融合视角下的中医药精准化研究探索》为题进行演讲。张教授聚焦中医药与现代精准医学的融合,提出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解析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并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介绍了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特异性分子标签的发现过程。她强调借助ETCM(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构建“病-证-方药”关联网络,推动中医辨证从经验向客观量化转变。她提出结合AI算法优化中药复方机制研究,将为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付静教授主持下,首都儿科研究所赵林清教授围绕《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病原谱变迁》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赵林清教授分析了近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的显著变化,指出新发病毒与季节性病毒交替流行对临床诊疗的挑战,对病毒谱动态与长期的监测能够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北京医院许宏涛教授的主持下,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刘红星教授进行了题为《不典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新认识》的演讲。刘红星教授系统解析了不典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新型融合基因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强调靶向检测技术对精准分型的临床价值。他提出需完善融合基因数据库,推动检测标准化,并探索基于基因特征的差异化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梁燕教授的主持下,中日友好医院马亮教授以《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介绍及应用》为题,与大家进行分享。马亮教授系统阐述了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癌症早筛中的独特优势,强调其具有“出现早、信号强、可组织溯源”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癌种联合筛查。他通过肺癌和结直肠癌案例,对比不同技术的灵敏度差异,指出当前需突破特异性与溯源准确性的技术瓶颈。他进一步指出未来甲基化检测将结合代谢组学与免疫微环境分析,同时利用AI算法优化疾病风险分层模型,推动甲基化早筛技术向基层普及,提升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水平。

三、专题讨论环节
在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樊高威教授的主持下,唐宁教授、刘洁教授、刘娜教授、陈昌国教授、苏明教授、张建海教授围绕分子POCT规范化应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分子检测结果互认挑战及人工智能在分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四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从技术标准制定、产学研协作机制、政策支持及伦理审查等不同角度切入,结合实践经验与前沿趋势,提出了多层次解决方案与创新思路。讨论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为中西医结合精准医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参会者反响积极。

会议最后,北京中医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平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张教授表示在病理学领域,特别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正推动着更精确的疾病诊断和理解。检验医学在精确诊断和治疗监控中的核心作用,为精准医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在揭示疾病的基础机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新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药学正经历着向个性化药物设计的转型。张教授呼吁全体委员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化跨学科合作,共同探索精准医学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创新实践。会议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规模盛大,共有一百三十余人踊跃参会。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以及前沿技术等多个维度都取得了收获。此次会议成功地将病理、检验及药学等相关学科紧密融合,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通过这种融合,为参会人员开拓了全新思路,尤其在科研转化、中医药研发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方向。在未来,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北京中医病理质控中心将持续发力,推动中医药在精准诊疗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北京中医病理质控中心
2025年5月24日